关于顺盈开户

你的位置:顺盈开户 > 关于顺盈开户 > 解:《玄隐遗密·九真要内篇·化要精微一·化要一》 V1.0丨@想我注尔笔(首篇全解)

解:《玄隐遗密·九真要内篇·化要精微一·化要一》 V1.0丨@想我注尔笔(首篇全解)

发布日期:2024-08-22 15:36    点击次数:111

本文 #解:《玄隐遗密·九真要内篇·化要精微一·化要一》是在下对三申道长传世《玄隐遗密》(容成公著)的第一次解读。

图片

#礼敬:了不起的三申道长,及容成公...

图片

图片

对于首篇《化要一》,我之解如下:

原文:

大化同圜,一而天地止。

大要以无,為有之始終。

(*注意:据“中医古籍出版社”出版书本记载,此处“无”字并非“无”,乃是“一点一折一勾”

图片

,依其字义,故作“无”)

同:聚集,合会。

圜:huán 或 yuán,皆不失其义。取诸圜○之意也,其本近“天”之义。(如《说卦传·第十一章》言“乾为天,为圜...”及《冬官·考工记》言“盖之圜也,以象天也”。象天,而非是天,几近于天)圜者中规,方者中矩,五色皆俱,大道周行也。

译上:

天地自然之中的一切妙化景象(天地间所有的一切变化)皆合周天圜○理,万物并聚共而为一,齐生大道周行之景。天地万物彼此互相为根,故而又周行不殆。

然,这大道周行之景缘(源)出于“无”,此为天地万物存有之始终。(无,生化有;有,终归无。冥定化生,续而为天地阴阳之情。好似“真空生妙有”。)

通译:

天地之中的一切景象都符合周天运化、周行不殆的道理,天地万物共同构建了道(也是指“一”)。万物之间,彼此为根,阴阳相推,物象相衍,因此万物得以不断循环运行(能合一,则脱离)。

但这些景象,却都是生于“无”(无中生有),它是天地万物存在的始终。(真空生妙有)

原文:

精幾於無,積以為有。

變生於化,蝕自酏腐。

精:亦“情”,亦“气”,隐神妙化之精也,其情幽冥。虚无之精,元精之始,我谓“玄珠”(或“辟玄之珠”,有重开天地之能)。(“π”...)

幾:即“几”,细微妙预之象。

蝕:同“食”,损伤亏缺之意。

自:自己,起源。

酏:yǐ,本义指“米酒”或“甜酒”,或指“粥汤”。

译上:

天地之间的种种情景,是在极微极细隐神妙化的元精(情)不断聚集(微积)之后方才显化的象(有)。天地万物的一切变化景象,也是万物演化到极致时才产生的(化极生变,不间断地发生着)。

因此,整个天地变化过程中所有事物的缺失(道浸的结果)之象,乃是从一开始就注定(没有注定,也是注定,虚“无”之精流注的变化而定)了的,就好像粥米自己会腐烂一样,原因也是来自于自身。(好似“冥冥之中,自有定数”一样)

原文:

窮:弗以圜追,周其不足。無非無物,有非無精。

追:回溯。

周:循环,完备。

译上:

这天地万物可以说是个个都已经演化到各自的极致(穷)了,就不要再去追寻缘(源)头了(放下一切),因为天道(即“天地万物”这个整体)的循环往复是没有尽头的(寻来寻去,是没有止尽的),但天道自己也在不断地完善其不足(周行不殆的循环而有完善。周文王曾说:我一生都在追求天理,但却如从未曾见过一样...),因此“天道有缺”(因缺而为美为和)。若是一味不断地追求它,那便不会停下脚步了(执着),那就有些勉强了(故老子曰“强名曰道”)。

所谓无,并非空无一物;

所谓有,也并非没有幽冥元精(指前面原文中提到的“积无之精”,或“虚无之精”,或“遁一”,或“隐道”...)。

原文:

故曰:罔視為无。无之物,細也。

無:其來乎弗以知,其害乎染而蝕。非無之病也,蟲亂之邪其害耶,無間之以流焉。鹹以時而發,因氣乃著之。

蟲:chóng,积“无”之精不断聚行的众生流衍之象(可以理解为“因缘汇聚”),此象中存在无数的元精聚散,因此难以细言,故言乱,而谓之“蟲亂之邪”。

其:期。如《易·系辞》言“死其将至”。

鹹:xián,积“无”之精含聚,宛如龙口含珠。

译上:

因此才说:那个“看不见”的物质叫作“无”。“无”这个物质,实在是太细太微了(也是“太大太广了”。细微=广大,因而有“以小见大、见微知著...”)。

它(指“无”)来的时候变化不定,我们无法以人力知道它会在什么时候到来(无常)。它在损害万物的时候,是通过(因缘汇聚)感染沾著而相继侵蚀(道浸)。但这并不是“无”导致的,而是积“无”之精在不断聚行的众流(天地万物不断变化流衍)物象下诞生的“蟲亂之邪”来了(时间到了,因缘到了),是这个“蟲亂之邪”(虚邪)所导致的结果。

天地之间的这个“无”呀,是一直都没有间断、没有间隙地流行着。如果它的时运到了,积“无”之精便会发(亦为“伐”)出来,通过积“无”精气染着天地万物使得万物有所变化来显化形象。(如:四时邪气)

原文:

故无者,精而廣也,非一而已矣。以其罔視之,無也,故謂之一。

一者,眾無之曠,眾化之凝也。無染之,有化之。有呼之,無用之。

无者,精深曠遠,沉浮物兆,有之父母也。

廣:guǎng,极盛大,极幽远。

曠:kuàng,空,荒。

呼:往外出气,“吐”之象。

译上:

“无”之精虽然极细极微,但它同时也是极盛大、极幽远的(《皇极经世》)存在。只是,因为我们看不见它(看则迷惑),所以才称它为“一”。

那么,这个“一”到底是指的什么呢?

它是指无穷无数的“积'无’之精”的空荒所在(即“遁一”,“人遁其一”),是受天地万有化生而引动后的聚集之物(天地万有的综合反应而生成)。“无”受其(指这个“一”)感染而生出几近于“无”的元精。同时,也可以说它是天地万物共同化生的存在,是天地万有共同所“吐”而成;受无之“吸”而染于“无”(清净身纳之而为尘境微识),而成为几近虚无的元精,同时也成为了“无”之用(显化)。

“无”之物(虚无之精),十分玄妙、深邃幽远,既是天地万物浮沉的征兆(本身就是依万物共同的反应而生,因此也是万物浮沉的征兆),也是天地万物的父母(循回相接,命运共通共同)。

原文:

冥冥渺渺,流行不息,出入無間,圜周成化,質之能也。

译上:

“无”之物,极幽深、极微茫,真可谓是“其小无内,其大无外”,说小极细,说大极广,然不可名状之。此“无”之物,于天地间流行是从不停止的,且出无入有或出有入无皆无丝毫间隙可言。○循环周满(劫满)方可化生(取周天之精气聚而化成)而为事物形象,这就是“无”中生有,这就是元精质能。

原文:

存於眾有,用則自殤;適時而害,浸蝕物命,蟲之能也。

译上:

“无”之物,存乎于天地万物,它在发挥自身功用的同时也会对自身造成损害。它会在契合时运(时机)之际对万物造成伐害,侵蚀天地万物的命机(道浸。一般来看,它有好的现象,也有不好的现象,都可称为“伐”,不依个体人情)。但这个伐害的本质是积“无”之精所形成的众流之景所造成(即“蟲亂邪能”),也等于是说:离不开天地万物本身。(倘若能“修中正,保元气”,形神俱正,则邪不可侵。故曰“天生天杀,道之理也”。)

原文:

人皆知者,有之為陰,無之為陽。弗知无之亦其然者。

译上:

一般人知道的是:有为阴,无为阳。但却不知,这个“无”之物(有物混成,阴阳俱混..道也)也是这样的(指“无”本身也具足阴阳)。

原文:

無之質為陰,陰其為精。无之化生為陽,陽其曰微。玅,无有之玄,鼓吹萬物之榮,是為之紀。

玅:miào,极微小玄奥之妙容。

译上:

“无”之物,其质为阴,阴质之约(于无中束“无”,为“○周之异力”,若道用四十九之反,乃“人遁其一”之“遁一”,此为不可见不可说之妙有)为精。“无”之物,以有化生万物存在之发为阳,此中发“无”之力为微(比较微妙)。

天地万物的玄微变化,乃“无”与“有”之奥义共同生成。这种“无与有”的玄微,可以激发天地万物的显荣繁盛,也是天地万物的纲纪法度。

原文:

无,谷也,无器無間之容也。是以謂無者,陰之質在上,陽之化在下;故陰之動上而用,陽之著下而亥焉。

译上:

“无”,是有和无的出入之谷。然,于此谷中,没有什么器能够量它(极大),也没有任何间隙可以容纳它物(极小)。(此“谷”不可度量,极小亦极大,不可名状。)

之所以称为“无”,是因为“无”中阴质在上(外),“无”中化生之阳在下(内。如:地中天,肾中心,水中火)。(外形而内气)因此,阴质动于上而为万物所用(阴质因得到万物阳发之力而动形于上,此为万物与“无”之阴质的彼此之用),化生之阳染着于下而为始终之核心本源(阳气根于下,如“人体之'肾、足’”)。(有“坎上离下”之象,“水火既济”之意。)

微阳自地中起,而接群盛之阴。(阴极阳生)巳卦乾,亥卦坤(三豕涉河。三者,“巳”也;豕者,亥也)。坤之上六:龙战于野,其道穷也。亥终而子生,故为“天门”。(天门阂,群阴至盛,故龙战于野。)

*在下疑而补:亥也,其象总纲八卦,二首象乾坤,六身象六子,其象圜○也。(本段无义,读者可忽略)

图片

图示为“亥”。周朝时,首有二画、下有六画。与今天的篆法不同,疑其有漏。

原文:

是以:利過而害,善枯而臃腫;害滑而利,火

图片

 亢而

图片

燒。此常化也。害生於恩,讎自於親也。

善:福也。福者,备也。备者,百顺。善枯则福不备,不备则不周不顺,故“臃肿”阻滞(堵)。

译上:

因此,利(求和之“约”义)过头了会生害,而福德枯槁了就会臃肿(譬如:无道无德,则法律条例众多)。损害因虚浮而得为其和利(譬如:道德下滑,则各逐其利以为和),火因上亢过极而得其燃光。这些呢,都是自然变化的道理。害从恩中生,怨从亲中来。(与《阴符经》言“恩生于害,害生于恩”同义)

原文:

圜以無,盡其玅也。故非不見而無,非見而恒有。

圜其常,弗有為而損之。

無其靜,毋作而濁之。不然,其反則絕我,其噬我當亡。

译上:

天道因积“无”之精而得以圜○环反复不殆,以其“虚无之精”而得以周尽玄妙。因此,这个道呀,并非是看不到的就是无,也不是见得到的就是有。

周而复始的循环(虽说是周而复始,但却并不是完全重复的轮回之道,只能说轮回相似,但也是略有变化的),才是它的自然常态,可不是有为就可以损伤到的。

“无”之道性为“静”(至静之道),不要发作(阳)而去沾染上它(勿使惹尘埃,不介入他人因果)。否则的话,它的反者道之功用(即“反则”)会灭绝我(或“使我陷入绝境”。万物皆备之谓“我”,身心小宇宙之国,亦即“我”),会浸蚀我,我就会因蒙拒(身心蒙尘而难出离)而亡失。

原文:

是以:

一非一,有無之同也。

動非動,氣勢之成也。

分非分,星扻而磒地也。

克有不朞,克有不功。非不朞也,度不盈也;非不功也,勢未形也。

译上:

因此:

一(无,道)者,非单是一,“有和无”的共同体(虚无元精)称为“一”。

动不是动(发非发,作非作),是“气与势”共同结合而成的动象。

分也不是分,是星体精能(丁也,隐幽之精,可化而为人。小时候长辈讲神话故事,“天上的星星,对应地上的人...”)损减(如“星分翼轸”)陨坠于地所形成的区之分(执掌天星,通过察日月星辰之变动而观天下迁移、辨别吉凶妖祥。故以星土辨九州,此为星之分野)。

(因此,斗转星移:天发杀机,移星易宿;地发杀机,龙蛇起陆;人发杀机,天地反覆;天人合发,万化定基。即,星象大变,气象大变,水土更移,地震,水火阴阳交战,精神惑乱,天地大乱...)

然,道能的存亡(一存一亡谓之“有”)是没有固定期限(定数)的,也是没有功用(无恩而大恩生)的。可这并非是说它没有期约,而是它的期度还未积满;也不是没有功用,而是所积之势尚不足以化形显象。(善恶到头终有报,不是不报,时候未到:期度未满,大限未至矣。)

原文:

名,紀記也。象,徰兆也。頪之則之,辧之用之。用之曰既,既謂之濟與非濟。濟其同也,不濟其斥也。

译上:

名,是天地万物纲纪的记录(符号)。(万物一直都在变化,故“名可名,非恒名”,虽存有,但却不是恒态)

象(小象,亦是大象,见则大,不见则小),是天地万物变化的征兆(征者,极微细;兆者,极大象。以小见大)。

将天地万物分属归类并效其法,辨判而用。万物相用可称之为“既”(阴阳之接),包括了“阴阳相济与不济”。济者,阴阳和合而同;不济,阴阳相离而异。(济或未济,只是在此象中,其象外或象内也有相反之象,祸福相倚、众生平等矣...)

原文:

故:治者,有辧解之悳;針者,有析判之功;案者,有疎理之灋;養者,有息心會神之道。道化塵如,莫為無稽。天地萬物,道不以多也。

悳:德也,知直近悳。从直从心,直心为悳,行道有得于心也。故,“以德报怨”本作“以直抱怨”。

稽:考核,考察。例,《宫正》之“稽其功绪”,乃考其功也。

译上:

因此,大道布政(即“治理”,也包括了“治病”),有对天地万物(天地万物之谓“多”,多则切细而为判,此为“辧”)的判解之德行。(诸多深切)针,有深入分析判断之功。文章案卷(包括“推拿按跷导引”),有疏解条理之法(精神思想的梳理)。养者,有止心识(天地之情或物象休止,而入中空)而会于神之道(摒浊情乱尘,而入中道)。

(注意:摒除情,不是没有情。纵得法性,然万物性情亦在其中)

大道(天地万物)的变化,原因细小且多如尘埃,但也不要以为是没有考察的(细尘的生成,也要受大道之考,都有原因)无稽之谈。天地万物之道,皆不用多(不着尘识,非无尘识。尘识众多,多则惑,惑则乱,乱则迷,难出离)。

原文:

布而無異,克而不式,先軀而心後。

译文:

这天地大道的布政治理,从来都没有阴阳分离,(天道无亲,唯予善人。善者,阴阳和合之中正也,不是表面的阳善、可见之善)是一视同仁的。大道质能的存亡,是没有固定法式的。(俱足为体,欲动而切之则为众识或众尘,众多为心,心尘流也,心识之流也)

大道先天而生,道本俱足,此为躯(即“万有”之本)。因此,先有道后有天,心识(众尘)流行于道而后生于道,但却不出于道(空)。

因此: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(无始无终,追寻无果),尽于“当下”展现(过去当下未来,处同一时空),而当下的展现也是“象”,故亦不可得。禅宗“三际托空”或所谓“三世因果”即是如此道理。

通译:

大道对天地万物都是平等的,没有异心的,有起就注定有落,有落就注定有起,物极必反也。万物的生死存亡,也是没有固定模式的,无常之道也。

大道之体包含了天地万物,万物皆是大道分化的心识,欲就是心,欲多则辨,越辨就越细越惑越乱,心识也就越多,心也就越乱越迷惑,心能就难聚了,大道之体则散矣。(譬如“诸子百家”)

所以,倘若能清净无为的话,心识能量自会聚合为体(静心通明)也。(欲之辨,不是不辨,不是是非有无存亡之辨,而是能辨是非有无存亡的守中之道,虽知其然却不着两边,即佛家“中空”。)

原文:

故录圗而畫,宓羲以為之曰紀;巿,羲之出名紀。紀,之浮白,曰日月,日月為易。

译上:

因此,为了记录这个大道而作“画”(伏羲画卦,一画开天,肇启文明。)(我称之为“大道画卷”。某人昔年傲气十足,修行路上伴着能力的不断强大,其傲气不减反增。一次“远游”时,受一早已作古的远古大画师的画卷感召,进入其中后被困,差点出不来,画卷中即是“一方天地之道”。好在那位大画师道行纯正,其天地画卷也并无恶意,只是要领悟“善非善,恶非恶”的道理,否则就只会不断制造无边杀业而被困其中。后来,那人几乎是被那画卷主动放出来的,因为那人手段使尽也战不过,完全无力绝望之时,画中法则却又温和相待。那人也因此而回首过往种种,从而有所领悟...有道是“知错能改,善莫大焉”),伏羲认为可以将这个大道之理称为天地万物的纲纪(并将其公之于众)。

因此(大众或大众聚集的地方。对应天上星象上的“天市垣”,也就是平民百姓聚集之所)大家都知道这个“画”是伏羲所作,其名为纪(说它是天地万物遵循的纲纪)。而这个“大道画卷”中的万物纲纪显化出来的象,就是我们可以见到的日月,以可见的日月相合而称之为“易”。(即《伏羲易》)

原文:

有,夏也。明,商也。俗,易也。名,象也。象,有形也。

译上:

关于这个“画”的记载,在夏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(伏羲距今约有8千年,远早于今天所称的夏朝时代)。到了商朝(容成公是在商朝败坏时组写的本书)时,关于“画”中的道理比较章明(商朝时的“易道之理”有比较完整的系统,因为最初是“画、符号..”,不易理解。)...世俗人称之为“易”(因为它为世俗之人能识别的,就是它显化出来的“日月之象”。日为阳,在上;月为阴,在下;故日月二字,上下相合,而成为“易”字)。

名(称谓),是对万物之象的一个称呼,本质是在描述象。而象,又是万物变化形态的展现。

原文:

紋之記曰文,無之記曰爻,形之附其圗,象之會曰字。

译上:

因此,为了将这样的大道纹理(天地万物情缘之变化,内有微妙轨迹,称之为“纹”,即“道纹”)记录下来,就记其为“文”(“文”中含有道意,可以供后世人参悟,以续大道);对虚无的记录,则为“爻”。万物形态的记录为“图”,万物征象(大象小象,尽在其中)的会聚为“字”。(仓颉造字,天雨粟,鬼神哭。何故?以道引识,或通或束之以形。是故“字字通神明”。道家符画之用,亦是源于此中道理。)

原文:

文有其初,字有其記。故:文始者知

图片

 也,字始者意也。

译上:

“文”中有“画”(指“伏羲画”或“伏羲易”)最初始的形态(即“先天画、先天易”),“字”中也含有“画”的记录。

因此:“文”,最初是用来记录对这种“道”的认知的;“字”,最初是用来对这种“道意”的描绘所用。

原文:

文與字、之始乎用也,治也。用者錄以字,可以為用也。

译上:

因此,“文”与“字”的记录,一开始就是拿来效仿“天道”,从而治理天地万物的(也称为“天道布政”,即“政治”)。用的人将这个“大道画卷”录为“文字”,然后就可以用了。

原文:

出巫者也,曰天言也,亦有其畜也。

译上:

关于以上的这些记录,也是来自于以前的巫(商朝容成公时代之前的巫)。以前的巫们认为,它(指“画”、“文、字、易、象”)是天道(天神)之言。这些记录,也有以前那些巫们的“蓄积”(也是指以前的巫们对“天道、神灵”有所认识后,对这个“大道画卷”有所完善)。

原文:

兆眾出者,曰農、曰牧,曰耒,曰田之常也。

译上:

天地之间的无数民众(本指“天地之间的所有生灵”,并非单指“人族”)在事物形象的显化上,就是百姓的“农作、放牧、犁锄,狩猎”等自然常态。(除了人族,其它种族也有此现象,只是一般百姓难以认知。)

原文:

故歧而有同功者,情會於一也。

是以:萴用於滯者,令也;萴用於寒者,溫也;萴用淫者,克蟲也。萴用凬者,領也。

译上:

综上可知:(天地万物的)道虽然看似不同,但却都有着相同的功用(各个种族都有其对应百姓们的“农作、放牧、犁锄,狩猎”等自然常态),(因为)万物的性情会聚于一处(也是指“天地万物的大道本质都是一样的”)。

这个道理就好比萴子(即中医药“附子”。一岁为萴子,二岁为乌喙,三岁为附子,四岁为乌头,五岁为天雄)可以用来治疗气血瘀滞一样,这是它的政令(时令功用或功效)。能用于治疗寒症,是因为它有温热驱寒的能力;能用于治疗邪淫之症,是因为它也可以克伐(治理)“蟲亂之邪”;而能用于风邪之症,又是因为它能引导(身内小天地的布政)治理的方向。(容成公拿“萴子”举例,意在说明万物之道虽看似不同,但功用却是相同的,即“都是治好病”。同时,也是以“萴子”的政令来“布政”,虽然所用的情况不一样,但都能使身体得到健康,这就是相同点。即“岐而同功”之意。)

原文:

若桂也辛,熱其化也宣;枝也散,其重也前利。一物者,用非一,氣與味也;少曰氣,多曰味。少而色清,淡而上也,多者其濁,濁而下也。

译上:

(与此同时,容成公又举了一个例子)就好比桂(中药,百药之长,药使也。其味辛温,可养精神、和颜色)一样,其味辛,可发热辛散宣发,且桂的枝也有散发的作用,用量上加重一点,也可以利小便(能通阳化气散寒,可缓解水肿、利小便)。

因此,同一个药(天地万物都在同一个大道中),但用法却不是固定的(但天地万物的显象却是不同),原因在药的气和味上(原因就在于天地万物所受气性的清浊程度不一样)。用量少,功用主要表现在气上;用量多,功用主要表现在味上。用量少的颜色清淡,颜色清淡则气往上行而作用于人体的上部;用量多的颜色浓浊,颜色浓浊则味往下行而作用于人体的下部。

原文:

殺物有善憐之功。故:殺能生者,用之以惕。

译上:

(鉴于上文的“情会于一”,天地万物的本质都出自同一本源)因此,杀物(指以“药”来治邪气,亦指“施政”,包括今天的处理事情、处理人际关系等等)的同时,也要有惜物(爱惜物命)的善功。

在杀伐能生之物时,要用上上面这个道理(指“情会于一”,万物的本质都是一样的),所以一定要小心谨慎。

*譬如:古人们在采药时都会小心翼翼地给草药留下生机。药王孙思邈说“杀生求生,去生更远”,此其义也。(对于已然启智的通灵之物,还会加以沟通,人家愿意了才能取药,否则会有相应的因果。类似这样的神话故事,即使是在今天的电影电视中也是有的。)因此,今天我们也常说“做事留一线,日后好相见”,切不可得理不饶人啊!

通知~

公众号的大群已建,能够保持基本尊重,以及对多元文化/多元思想的容纳,可以加友进群互相交流。入群须遵守群规,并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,包括姓名、爱好...其它随意发挥。(被移出群、或自己出群的老师,若有再想回来,遵守规矩,我随时欢迎)*入群必看:(点击即阅👉️)入“亣㠩群”须知~(第一版)  一定认真看哈,不然容易被移出群哦~群内探讨话题由大家自主发挥,不犯法、不触及底线即可。期待各位良师益友的加入,一起学习传统文化、共同进步!

图片

图片

附:一切本账号原创内容,皆不可在没有得到笔者应允的情况下随意使用。尊重原创,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付出,社会的秩序要靠大家共同维护...通知笔者,或原文引用出处,即可。

图片

本文结束,感谢阅读!

图片

 

本文作者:@想我注尔(玄明)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